特朗普在总统任期内挑衅性地使用社交媒体已成为其总统任期内的一大特色。
他吸引了8800万推特粉丝,并经常利用推特批评批评者,宣布人事变动或重大政策调整。
1月6日,特朗普利用Twitter鼓励支持者参与冲击国会大厦的活动后,Twitter永久关闭了他的账号。
脸书等社交媒体平台也暂时或永久禁止了他的使用。
据报道,特朗普下台回到海湖庄园的家中后,一直保持相对低调,但他仍与许多公司领导会面1月欧元区经常账户盈余缩减,原因是二次收入赤字扩大。
①根据欧洲央行周一公布的数据,欧元区1月经常账户盈余收窄,原因是二次收入赤字扩大,包括汇款和税收的资金外流。
②欧元区19国1月调整后的经常帐盈余为305亿欧元,低于12月的367亿欧元,但高于去年同期的159亿欧元。
③未经调整的数据显示,经常账户盈余从519亿欧元收窄至58亿欧元。
前几年的1月份数据也经历了类似的剧烈波动。
④在截至1月的12个月中,经常账户盈余相当于欧元区GDP的2.3%,高于前12个月的2.2美国国务院一位高级官员周四对记者说,在缺乏伊核协议制约的情况下,伊朗的核活动日益活跃,眼下迫切需要重返核协议。
虽然不能确定协议是否可以在伊朗下月总统大选前达成,但经过过去几周的磋商,可能性已经升高。
上述美国官员说,外交官致力于确保美国和伊朗的对等。
其否认了如果伊朗履行的义务低于2015年协议要求,白宫重返核协议的可能性。
一旦协议达成,该官员预测下一步两国将就防止弹道导弹扩散和地区安全展开磋商,这是拜登政府试图超越2015协议所作努力的一部分。
官员拒绝透露释放美国公民是否是美国重返核协议的前提条件,其表示,无论能否达成协议,释放人质都将是优先事项美联储可能会在8月这一重磅年会上释放缩债信号 有分析指出,美联储可能会在2021年下半年发出缩减量化宽松的信号,此举可能对全球市场产生影响。
瑞士信贷(10.41,-0.10,-0.95%)(CreditSuisse)表示,这一信号最有可能出现在8月份标志性的杰克逊霍尔(JacksonHole)央行年会上,美联储将在2022年认真开始缩减购债规模。
瑞士信贷澳大利亚策略师DamienBoey表示: “我们认为,美联储关于‘通胀压力暂时论’和‘通胀预期无法锚定’的观点再无法令人信服。
” 根据美联储的说法,要等到就业和通胀目标取得实质性进展它才会缩减量化宽松。
但近几个月以来,美联储的口风出现变化,开始跟其他几个央行一样,变得没那么鸽派了,这种转变对投资者而言很重要。
博伊表示: “如果美联储不‘掌控’缩债进度,债券市场收益率可能会因此上升,更高的通胀风险会反映在价格上。
美联储应当坚持自己的调控,而非让市场来决定。
” 另外,在通胀的判断方面,美联储的说法也不是很令人信服。
博伊指出,尽管美联储第三季度的共同通胀预期指数(CommonInflationExpectatioindex)与美联储目前的说法相符,即通胀压力是暂时的,通胀预期仍保持良好的稳定性。
但实时“代理”数据显示,CIE指数已飙升至2.15%,是美联储1999年开始编制该指数以来的最高点。
上周,澳大利亚股市从创纪录高位回落,创下3个月来最大的3日跌幅。
此前,随着大宗商品价格、美国CPI数据以及通胀预期飙升,澳大利亚股市出现更大跌幅。
尽管美国PPI数据强劲,但这并没有给予美股足够支撑。
标普500波动率指数(VIX)一度从18飙升至29,之后才回落至19。
美联储官员的安抚性言论以及美国零售销售和消费者信心数据疲软,缓解了股市的不安情绪。
股市的这波波动,让人们忽略了美联储CIE指数中基于消费者调查的通胀预期指标的飙升。
瑞士信贷(CreditSuisse)警告称,费城联储(PhiladelphiaFed)发布的《专业预测者调查报告》上调通胀预期、消费者通胀预期以及近期美国盈亏平衡债券收益率飙升,似乎“没有受到美联储的关注”。
瑞信表示: “美国的货币政策正在脱离客观数据和政策规则的领域,公开进入主观性和政治性的领域。
” 美联储对“提高通(128.91,-0.89,-0.69%)胀”的反应出现矛盾和含糊,即“从鸽派的角度解释得很好,但从鹰派的角度看似乎含糊不清。
”博伊表示: “具体而言,目前尚不清楚什么因素会引发缩债。
官员们似乎在不断寻找新的理由,以避免采取用更强硬的语调表达。
但官员和投资者们也知道,当通胀预期真正失控时,美联储将被逼到角落,不得不采取措施应对通胀风险。
”5、6月中国PPI或将继续面临上行压力。
美国东部时间5月20日,美联储公布4月会议纪要。
会议纪要显示,部分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theFederalOpenMarketCommittee)委员认为,如果美国经济继续朝着两大目标快速前进,那么在未来某次会议中开始讨论调整美联储资产购买步伐的计划“可能是合适的”。
这是疫情在美国暴发以来,美联储官员首次讨论收紧货币政策立场的可能性。
事实上,在强劲的通胀数据影响之下,市场对美联储收紧货币政策的预期不断攀升。
5月11日公布的中国PPI数据再次超出预期,5月13日和14日,美国的CPI和PPI数据也超出市场预期。
在大宗商品涨价潮的持续助推下,全球性的通胀似乎近在眼前。
那么,全球通胀是否已经不可避免?面对节节攀升的通胀预期,全球主要央行“大放水”的时代是否即将终结?中国又该如何防范输入性通胀风险?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独家专访中信证券研究所副所长、首席FICC分析师明明,就上述问题进行一一解答。
本文为 外汇交易入门网博客原创,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http://www.www2299ty.com/whzs/4968.html
发表评论